“可持续智能城镇化/智能城市规划前沿”2019年春季学期第二讲“规划应对城市发展不确定性”开讲
规划应对城市发展不确定性
“智能城镇化与智能规划”2019年春季学期第二讲暨第228期可持续发展沙龙系列研讨课于2019年3月7日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文远楼106阶梯教室顺利开讲。沙龙主讲人张尚武教授带来了主题为“规划应对城市发展不确定性”的精彩报告。.
张尚武教授的报告以上海为例,详尽的阐述城市规划面对的不确定性、上海中心城人口疏解难题、人口疏解的情景分析与评估以及如何增强规划的应对能力。
【城市规划面对的不确定性】
规划究竟是什么?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做出的行动安排,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因此规划必须要以未来为导向(对未来做出预判)、同时规划要有一定的目标,所以对未来的研究是规划研究的基础,但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成为规划研究最大的难题。
张教授指出,“从工业革命开始,我们已经经历了若干革命创新的周期,在不同创新周期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难以预计的;今天我们也处于一个新的创新周期中,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如何反映在城市空间中,我们今天都不一定会预计到——所以这种不确定性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是城市规划诞生以来一直没有摆脱的难题”
【上海中心城人口疏解难题】
上海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最早开埠的城市,也借助地理环境优势迅速跃升为中国的国际门户;20世纪20、30年代是上海最辉煌的时候,成为远东地区的经济、金融、工业的中心城市;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上海从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和生产中心转变为工业城市,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上海正式启动第一轮总体规划。
张教授回顾了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的几个发展阶段的上海人口疏解难题,并指出:在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中考虑上海的人口布局的时候,依然需要解决中心城过度集聚、促进人口在整个市域内的布局优化的矛盾。
【人口疏解的情景分析与评估】
针对上海城市规划对于未来的空间目标与相应的空间政策之间的关系,运用情景分析进行了研究,模拟人口、就业、交通、住房、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张教授初步设定了边缘承载、新城模式、廊道情景三个情景。人口疏解是目标导向的过程,从情景与实现的可能性的角度来看,最大的是边缘情景,其次是走廊情景,最难实现的是新城情景。基于现状对三个情景进行考量后对应的是在规划中近、中、远期如何考虑:近期考虑新城模式不能够现实,以此为目标甚至可能造成更多的矛盾,因此近期最需要的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加,但同时要加强边缘地区的调整,逐步向外过渡并最终实现廊道+新城模式。
【如何增强规划的应对能力】
在报告最后,张教授关于如何增强规划应对能力提出了几点看法。
现在的城市发展问题,已经到了新的阶段,一个城市更新的阶段,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提升发展质量而非扩大规模,体现在更好的生活品质和更高的运行效率,这就涉及到规划研究能力的提升,我们需要更多的技术手段进行城市研究,最终为提高城市空间的治理能力创造支撑。如何规划?规划的方法是什么?用什么技术实现研究?是我们需要创新的内容,也是现在规划工作中的短板。现在规划需要结构调整和优化来实现目标,需要更准确、更有针对性,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对城市规划研究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来源:CIUC中心杨伟光)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来同济调研实地考察我院科教工作
3月22日下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一行来同济大学调研。校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等校领导参加调研活动。
陈宝生一行首先来到衷和楼大厅,观看了“立德树人争创一流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主题展”,参观了同济大学师生部分科创成果。随后,陈宝生一行来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创新基地,现场观摩了我院学生陶艺课教学,并亲身体验了木刻版画的印制。陈宝生一行还听取了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振宇“在一流党建引领下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汇报,并听取了我院教授吴志强院士关于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关研究进展及成果的介绍。
调研座谈会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明成楼专教召开,调研座谈会上,方守恩代表学校汇报了同济大学思政教育、一流大学建设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及创新探索,陈宝生对学校工作提出了要求。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上海市教委负责人,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参加调研活动。
(本文来源:同济大学官方网站)
多位政治局常委频频谈到长三角一体化,透露出哪些信号?
在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表示:要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
同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参加浙江代表团的审议时说:要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国家发展作贡献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热词”,三省一市代表委员热议:长三角一体化迎来一个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在他们眼中,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有哪些核心词值得关注?哪些领域可能率先突破?
机遇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代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既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更是上海更好服务全国的重大平台。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代表:长三角是一方创业创新的热土,更体现为长三角地区正在掀起一体化发展的热潮。浙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把准自己的三种角色定位,即浙江是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直接受益者。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代表: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于5月份在安徽芜湖召开。在上海龙头带动下,携手苏浙,树立世界眼光、全局理念和一体思维,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落到实处,作出安徽贡献。
一体化示范区
据上海铁路局介绍,2019年1月5日0时起,长三角铁路将实施新列车运行图。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开行也将进一步扩容,开行范围覆盖长三角所有高铁线。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代表:京津冀有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有深圳前海,长三角将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真可谓是:内外结合,遥相呼应,亮点纷呈。希望国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试点一批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使之真正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的“试验田”、跨区域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的“样板间”。
营商环境
去年12月,长三角地铁一体化在全国率先走出突破性一步:沪杭甬启动地铁刷码互联互通,上海人到杭州、宁波,只需要打开“Metro大都会”APP,就像在上海一样刷码过闸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谢双成:改善长三角营商环境,关键问题在于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减少区域行政体制上的差异,促进规则衔接。建议各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改革经验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集成推进各地的创新性举措,形成制度创新的叠加效应,提供更多长三角改革样本。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华:首先便是要实现城市之间市场准入的互联互通互认,让企业足不出市就能在异地办成营业执照。一旦实现“一网通办”,宁波企业若要在上海办一家分公司,只需在宁波本地递交申请,网上办理,就能在本地领到证照。期待,G60科创走廊的改革能尽快获得突破,并形成经验在三省一市推广。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商会副会长丁佐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编制好实施发展规划纲要,这让我们民营经济感到未来在长三角一定大有可为。尽管目前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但相信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新经济增长迅猛,新旧动能加速,加上区域分工优化、整体营商环境提升,未来长三角地区的民营经济一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G60科创走廊
去年,G60科创走廊孵化出了一个人工智能黑科技,全球首个无人驾驶清洁车队在松江诞生。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代表:G60科创走廊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通、重组和优化配置的通道。
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凌云代表:进一步推动G60科创走廊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 局一体化,突出其在聚焦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充分发挥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成果的优势,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江苏省苏州市市长李亚平代表:苏州是G60科创走廊中唯一的江苏城市,要承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设尤其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溢出效应,加大与上海科技人才、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建设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
生态主战场
苏州市同里退思园示范项目让退思园恢复了碧波绿水、鱼鸟同乐景象,成为长三角地区水生态改造的一个典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超代表:长三角一体化也是“生态一体化”,无论是太湖治理,还是长江大保护,加强区域深层次协调合作是突破点,改变生活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才是治标又治本。
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代表:目前环境、劳动力、土地、资金流动都可能成为制约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需要打破行政区域的制约,挖掘更大的潜能,而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破题方式,就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就如同把原来的物理混合变成化学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寿子琪代表:推进长三角区域环境“共商共享共治”,重点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督执法。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强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规划研究,从准入标准、考核方式等方面为绿色发展做出示范,希望大家都能生活在一个有蓝天碧水的环境里。
江苏省溧阳市市长徐华勤代表:建议完善更高层次的跨区域联动发展,合力打造太湖西岸以生态创新为基准、以科技产业生态融合发展为目标的长三角一体化生态创新试验区。
民生得实惠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代表:更加注重协同推进,强化交通运输发展的全方位对接协调,突出抓好省际交通干线互联互通、运输服务一体化等重大事项。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已就年底前取消省界收费站达成一致。
台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代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东部沿海大中城市解决养老难、难养老提供了新的战略空间,建议养老创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先行先试。
嘉兴加西贝拉技术开发部副部长周慧代表:开展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共享试点,推动上海人才集聚高峰往嘉兴辐射,为长三角一体化在人才资源的培育和集聚积累经验,使长三角区域成为人才高地。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代表: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借鉴法国“大学区”的思路,突破现有省级行政区划,将整个长三角区域视为一个教育功能区,探索建立“长三角大学区制”,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一体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应当以科技作为基础,以经济作为纽带,以人才作为支撑,在经济、科技、教育领域开展更多合作,实现互联互通。
(本文节选自:新民晚报、上海大调研)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两次高潮与寒冬,何去何从?
说起人工智能这词,不得不提及人工智能的历史。人工智能的概念主要由AlanTuring提出:机器会思考吗?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对话而不被辨别出其机器的身份,那么这台机器具有智能的特征。同年,AlanTuring还预言了存有一定的可能性可以创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
说明:AlanTuring(1912.6.23-1954.6.7)曾协助英国军队破解了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因提出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
AI诞生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不同领域(数学,心理学,工程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科学家正式确立了人工智能为研究学科。
第一次发展高潮(1955年—1974年)
达特茅斯会议之后是大发现的时代。对很多人来讲,这一阶段开发出来的程序堪称神奇:计算机可以解决代数应用题、证明几何定理、学习和使用英语。在众多研究当中,搜索式推理、自然语言、微世界在当时最具影响力。
大量成功的AI程序和新的研究方向不断涌现,研究学者认为具有完全智能的机器将在二十年内出现并给出了如下预言:
1958年,H.A.Simon,AllenNewell:“十年之内,数字计算机将成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1965年,H.A.Simon:“二十年内,机器将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
1970年,MarvinMinsky:“在三到八年的时间里我们将得到一台具有人类平均智能的机器。”
美国政府向这一新兴领域投入了大笔资金,每年将数百万美元投入到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爱丁堡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四个研究机构,并允许研究学者去做任何感兴趣的方向。
第一次寒冬(1974年—1980年)
70年代初,AI遭遇到瓶颈。研究学者逐渐发现,虽然机器拥有了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但遭遇到当时无法克服的基础性障碍,AI停留在“玩具”阶段止步不前,远远达不到曾经预言的完全智能。由于此前的过于乐观使人们期待过高,当AI研究人员的承诺无法兑现时,公众开始激烈批评AI研究人员,许多机构不断减少对人工智能研究的资助,直至停止拨款。
第二次发展高潮(1980年—1987年)
80年代初,一类名为“专家系统”的AI程序开始为全世界的公司所采纳,人工智能研究迎来了新一轮高潮。在这期间,卡耐基梅隆大学为DEC公司设计的XCON专家系统能够每年为DEC公司节省数千万美金。日本经济产业省拨款八亿五千万美元支持第五代计算机项目。其目标是造出能够与人对话、翻译语言、解释图像、能够像人一样推理的机器。其他国家也纷纷作出了响应,并对AI和信息技术的大规模项目提供了巨额资助。
说明:专家系统是一种程序,能够依据一组从专门知识中推演出的逻辑规则在某一特定领域回答或解决问题。由于专家系统仅限于一个很小的领域,从而避免了常识问题。“知识处理”随之也成为了主流AI研究的焦点。
第二次寒冬(1987年—1993年)
1987年,AI硬件的市场需求突然下跌。更新迭代和维护成本非常高。同期美国Apple和IBM生产的台式机性能不断提升,个人电脑的理念不断蔓延;日本人设定的“第五代工程”最终也没能实现。人工智能研究再次遭遇了财政困难,一夜之间这个价值五亿美元的产业土崩瓦解。
第三次发展高潮(1993年至今)
在摩尔定律下,计算机性能不断突破。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和机器视觉等领域发展迅速,人工智能迎来第三次高潮。
摩尔定律起始于GordonMoore在1965年的一个预言,当时他看到因特尔公司做的几款芯片,觉得18到24个月可以把晶体管体积缩小一半,个数可以翻一番,运算处理能力能翻一倍。没想到这么一个简单的预言成真了,下面几十年一直按这个节奏往前走,成为了摩尔定律。
很多专家学者对此次人工智能浪潮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次人工智能浪潮能引起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逐渐开始在保险,金融等领域开始渗透,在未来健康医疗、交通出行、销售消费、金融服务、媒介娱乐、生产制造,到能源、石油、农业、政府……所有垂直产业都将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受益,那么我们现在讲的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
人工智能是什么?
在60年代,AI研究人员认为人工智能是一台通用机器人,它拥有模仿智能的特征,懂得使用语言,懂得形成抽象概念,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推理,它可以解决人类现存问题。由于理念、技术和数据的限制,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信息表示、问题解决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不同领域发展缓慢。
80年代,AI研究人员转移方向,认为人工智能对事物的推理能力比抽象能力更重要,机器为了获得真正的智能,机器必须具有躯体,它需要感知、移动、生存,与这个世界交互。为了积累更多推理能力,AI研究人员开发出专家系统,它能够依据一组从专门知识中推演出的逻辑规则在某一特定领域回答或解决问题。
1997年,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在国际象棋领域完胜整个人类代表卡斯帕罗夫;相隔20年,Google的AlphaGo在围棋领域完胜整个人类代表柯洁。划时代的事件使大部分AI研究人员确信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降临。
可能大家觉得国际象棋和围棋好像没什么区别,其实两者的难度不在同一个级别。国际象棋走法的可能性虽多,但棋盘的大小和每颗棋子规则则大大限制了赢的可能性。深蓝可以通过蛮力看到所有的可能性,而且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基本上就可以搞定。相比国际象棋,围棋很不一样。围棋布局走法的可能性可能要比宇宙中的原子数量还多,几十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都搞不定,所以机器下围棋想赢非常困难,包括围棋专家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们也纷纷断言:计算机要在围棋领域战胜人类棋手,还要再等100年。结果机器真的做到了,并据说AlphaGo拥有围棋十几段的实力(目前围棋棋手最高是9段)。
那么深蓝和AlphaGo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简单点说,深蓝的代码是研究人员编程的,知识和经验也是研究人员传授的,所以可以认为与卡斯帕罗夫对战的深蓝的背后还是人类,只不过它的运算能力比人类更强,更少失误。而AlphaGo的代码是自我更新的,知识和经验是自我训练出来的。与深蓝不一样的是,AlphaGo拥有两颗大脑,一颗负责预测落子的最佳概率,一颗做整体的局面判断,通过两颗大脑的协同工作,它能够判断出未来几十步的胜率大小。所以与柯洁对战的AlphaGo的背后是通过十几万盘的海量训练后,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
这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人工智能会思考并解决所有问题”、“人工智能会抢走人类的大部分工作!”“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那么已来临的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
人工智能目前有两个定义,分别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普通群众所遐想的人工智能属于强人工智能,它属于通用型机器人,也就是60年代AI研究人员提出的理念。它能够和人类一样对世界进行感知和交互,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对所有领域进行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强人工智能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1)存在不确定因素时进行推理,使用策略,解决问题,制定决策的能力
2)知识表示的能力,包括常识性知识的表示能力
3)规划能力
4)学习能力
5)使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6)将上述能力整合起来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
这些能力在常人看来都很简单,因为自己都具备着;但由于技术的限制,计算机很难具备以上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人工智能很难达到常人思考的水平。
由于技术未成熟,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还达不到大众所遐想的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限制领域人工智能或应用型人工智能,指的是专注于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人工智能,例如AlphaGo,它自身的数学模型只能解决围棋领域的问题,可以说它是一个非常狭小领域问题的专家系统,以及它很难扩展到稍微宽广一些的知识领域,例如如何通过一盘棋表达出自己的性格和灵魂。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在能力上存在着巨大鸿沟,弱人工智能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跨领域推理
2)拥有抽象能力
3)“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4)拥有常识
5)拥有审美能力
6)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
(本文来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微信公众号)
Original Text (This is the original text for your reference.)
“可持续智能城镇化/智能城市规划前沿”2019年春季学期第二讲“规划应对城市发展不确定性”开讲
规划应对城市发展不确定性
“智能城镇化与智能规划”2019年春季学期第二讲暨第228期可持续发展沙龙系列研讨课于2019年3月7日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文远楼106阶梯教室顺利开讲。沙龙主讲人张尚武教授带来了主题为“规划应对城市发展不确定性”的精彩报告。.
张尚武教授的报告以上海为例,详尽的阐述城市规划面对的不确定性、上海中心城人口疏解难题、人口疏解的情景分析与评估以及如何增强规划的应对能力。
【城市规划面对的不确定性】
规划究竟是什么?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做出的行动安排,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因此规划必须要以未来为导向(对未来做出预判)、同时规划要有一定的目标,所以对未来的研究是规划研究的基础,但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也成为规划研究最大的难题。
张教授指出,“从工业革命开始,我们已经经历了若干革命创新的周期,在不同创新周期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难以预计的;今天我们也处于一个新的创新周期中,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如何反映在城市空间中,我们今天都不一定会预计到——所以这种不确定性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是城市规划诞生以来一直没有摆脱的难题”
【上海中心城人口疏解难题】
上海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最早开埠的城市,也借助地理环境优势迅速跃升为中国的国际门户;20世纪20、30年代是上海最辉煌的时候,成为远东地区的经济、金融、工业的中心城市;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上海从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和生产中心转变为工业城市,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上海正式启动第一轮总体规划。
张教授回顾了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的几个发展阶段的上海人口疏解难题,并指出:在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中考虑上海的人口布局的时候,依然需要解决中心城过度集聚、促进人口在整个市域内的布局优化的矛盾。
【人口疏解的情景分析与评估】
针对上海城市规划对于未来的空间目标与相应的空间政策之间的关系,运用情景分析进行了研究,模拟人口、就业、交通、住房、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张教授初步设定了边缘承载、新城模式、廊道情景三个情景。人口疏解是目标导向的过程,从情景与实现的可能性的角度来看,最大的是边缘情景,其次是走廊情景,最难实现的是新城情景。基于现状对三个情景进行考量后对应的是在规划中近、中、远期如何考虑:近期考虑新城模式不能够现实,以此为目标甚至可能造成更多的矛盾,因此近期最需要的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加,但同时要加强边缘地区的调整,逐步向外过渡并最终实现廊道+新城模式。
【如何增强规划的应对能力】
在报告最后,张教授关于如何增强规划应对能力提出了几点看法。
现在的城市发展问题,已经到了新的阶段,一个城市更新的阶段,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提升发展质量而非扩大规模,体现在更好的生活品质和更高的运行效率,这就涉及到规划研究能力的提升,我们需要更多的技术手段进行城市研究,最终为提高城市空间的治理能力创造支撑。如何规划?规划的方法是什么?用什么技术实现研究?是我们需要创新的内容,也是现在规划工作中的短板。现在规划需要结构调整和优化来实现目标,需要更准确、更有针对性,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对城市规划研究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来源:CIUC中心杨伟光)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来同济调研实地考察我院科教工作
3月22日下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一行来同济大学调研。校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等校领导参加调研活动。
陈宝生一行首先来到衷和楼大厅,观看了“立德树人争创一流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主题展”,参观了同济大学师生部分科创成果。随后,陈宝生一行来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创新基地,现场观摩了我院学生陶艺课教学,并亲身体验了木刻版画的印制。陈宝生一行还听取了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振宇“在一流党建引领下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汇报,并听取了我院教授吴志强院士关于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关研究进展及成果的介绍。
调研座谈会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明成楼专教召开,调研座谈会上,方守恩代表学校汇报了同济大学思政教育、一流大学建设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及创新探索,陈宝生对学校工作提出了要求。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上海市教委负责人,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参加调研活动。
(本文来源:同济大学官方网站)
多位政治局常委频频谈到长三角一体化,透露出哪些信号?
在去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表示:要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
同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参加浙江代表团的审议时说:要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国家发展作贡献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热词”,三省一市代表委员热议:长三角一体化迎来一个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在他们眼中,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有哪些核心词值得关注?哪些领域可能率先突破?
机遇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代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既是上海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更是上海更好服务全国的重大平台。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代表:长三角是一方创业创新的热土,更体现为长三角地区正在掀起一体化发展的热潮。浙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把准自己的三种角色定位,即浙江是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直接受益者。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代表: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于5月份在安徽芜湖召开。在上海龙头带动下,携手苏浙,树立世界眼光、全局理念和一体思维,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落到实处,作出安徽贡献。
一体化示范区
据上海铁路局介绍,2019年1月5日0时起,长三角铁路将实施新列车运行图。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开行也将进一步扩容,开行范围覆盖长三角所有高铁线。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代表:京津冀有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有深圳前海,长三角将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真可谓是:内外结合,遥相呼应,亮点纷呈。希望国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试点一批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使之真正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的“试验田”、跨区域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的“样板间”。
营商环境
去年12月,长三角地铁一体化在全国率先走出突破性一步:沪杭甬启动地铁刷码互联互通,上海人到杭州、宁波,只需要打开“Metro大都会”APP,就像在上海一样刷码过闸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谢双成:改善长三角营商环境,关键问题在于要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减少区域行政体制上的差异,促进规则衔接。建议各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改革经验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集成推进各地的创新性举措,形成制度创新的叠加效应,提供更多长三角改革样本。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张明华:首先便是要实现城市之间市场准入的互联互通互认,让企业足不出市就能在异地办成营业执照。一旦实现“一网通办”,宁波企业若要在上海办一家分公司,只需在宁波本地递交申请,网上办理,就能在本地领到证照。期待,G60科创走廊的改革能尽快获得突破,并形成经验在三省一市推广。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商会副会长丁佐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编制好实施发展规划纲要,这让我们民营经济感到未来在长三角一定大有可为。尽管目前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但相信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新经济增长迅猛,新旧动能加速,加上区域分工优化、整体营商环境提升,未来长三角地区的民营经济一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G60科创走廊
去年,G60科创走廊孵化出了一个人工智能黑科技,全球首个无人驾驶清洁车队在松江诞生。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代表:G60科创走廊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通、重组和优化配置的通道。
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凌云代表:进一步推动G60科创走廊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 局一体化,突出其在聚焦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充分发挥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成果的优势,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江苏省苏州市市长李亚平代表:苏州是G60科创走廊中唯一的江苏城市,要承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设尤其是科创中心建设的溢出效应,加大与上海科技人才、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建设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
生态主战场
苏州市同里退思园示范项目让退思园恢复了碧波绿水、鱼鸟同乐景象,成为长三角地区水生态改造的一个典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超代表:长三角一体化也是“生态一体化”,无论是太湖治理,还是长江大保护,加强区域深层次协调合作是突破点,改变生活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才是治标又治本。
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代表:目前环境、劳动力、土地、资金流动都可能成为制约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需要打破行政区域的制约,挖掘更大的潜能,而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破题方式,就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就如同把原来的物理混合变成化学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寿子琪代表:推进长三角区域环境“共商共享共治”,重点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督执法。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加强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规划研究,从准入标准、考核方式等方面为绿色发展做出示范,希望大家都能生活在一个有蓝天碧水的环境里。
江苏省溧阳市市长徐华勤代表:建议完善更高层次的跨区域联动发展,合力打造太湖西岸以生态创新为基准、以科技产业生态融合发展为目标的长三角一体化生态创新试验区。
民生得实惠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代表:更加注重协同推进,强化交通运输发展的全方位对接协调,突出抓好省际交通干线互联互通、运输服务一体化等重大事项。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已就年底前取消省界收费站达成一致。
台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代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东部沿海大中城市解决养老难、难养老提供了新的战略空间,建议养老创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先行先试。
嘉兴加西贝拉技术开发部副部长周慧代表:开展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共享试点,推动上海人才集聚高峰往嘉兴辐射,为长三角一体化在人才资源的培育和集聚积累经验,使长三角区域成为人才高地。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代表: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借鉴法国“大学区”的思路,突破现有省级行政区划,将整个长三角区域视为一个教育功能区,探索建立“长三角大学区制”,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一体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应当以科技作为基础,以经济作为纽带,以人才作为支撑,在经济、科技、教育领域开展更多合作,实现互联互通。
(本文节选自:新民晚报、上海大调研)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两次高潮与寒冬,何去何从?
说起人工智能这词,不得不提及人工智能的历史。人工智能的概念主要由AlanTuring提出:机器会思考吗?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对话而不被辨别出其机器的身份,那么这台机器具有智能的特征。同年,AlanTuring还预言了存有一定的可能性可以创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机器。
说明:AlanTuring(1912.6.23-1954.6.7)曾协助英国军队破解了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因提出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
AI诞生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不同领域(数学,心理学,工程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科学家正式确立了人工智能为研究学科。
第一次发展高潮(1955年—1974年)
达特茅斯会议之后是大发现的时代。对很多人来讲,这一阶段开发出来的程序堪称神奇:计算机可以解决代数应用题、证明几何定理、学习和使用英语。在众多研究当中,搜索式推理、自然语言、微世界在当时最具影响力。
大量成功的AI程序和新的研究方向不断涌现,研究学者认为具有完全智能的机器将在二十年内出现并给出了如下预言:
1958年,H.A.Simon,AllenNewell:“十年之内,数字计算机将成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1965年,H.A.Simon:“二十年内,机器将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
1970年,MarvinMinsky:“在三到八年的时间里我们将得到一台具有人类平均智能的机器。”
美国政府向这一新兴领域投入了大笔资金,每年将数百万美元投入到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爱丁堡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四个研究机构,并允许研究学者去做任何感兴趣的方向。
第一次寒冬(1974年—1980年)
70年代初,AI遭遇到瓶颈。研究学者逐渐发现,虽然机器拥有了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但遭遇到当时无法克服的基础性障碍,AI停留在“玩具”阶段止步不前,远远达不到曾经预言的完全智能。由于此前的过于乐观使人们期待过高,当AI研究人员的承诺无法兑现时,公众开始激烈批评AI研究人员,许多机构不断减少对人工智能研究的资助,直至停止拨款。
第二次发展高潮(1980年—1987年)
80年代初,一类名为“专家系统”的AI程序开始为全世界的公司所采纳,人工智能研究迎来了新一轮高潮。在这期间,卡耐基梅隆大学为DEC公司设计的XCON专家系统能够每年为DEC公司节省数千万美金。日本经济产业省拨款八亿五千万美元支持第五代计算机项目。其目标是造出能够与人对话、翻译语言、解释图像、能够像人一样推理的机器。其他国家也纷纷作出了响应,并对AI和信息技术的大规模项目提供了巨额资助。
说明:专家系统是一种程序,能够依据一组从专门知识中推演出的逻辑规则在某一特定领域回答或解决问题。由于专家系统仅限于一个很小的领域,从而避免了常识问题。“知识处理”随之也成为了主流AI研究的焦点。
第二次寒冬(1987年—1993年)
1987年,AI硬件的市场需求突然下跌。更新迭代和维护成本非常高。同期美国Apple和IBM生产的台式机性能不断提升,个人电脑的理念不断蔓延;日本人设定的“第五代工程”最终也没能实现。人工智能研究再次遭遇了财政困难,一夜之间这个价值五亿美元的产业土崩瓦解。
第三次发展高潮(1993年至今)
在摩尔定律下,计算机性能不断突破。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和机器视觉等领域发展迅速,人工智能迎来第三次高潮。
摩尔定律起始于GordonMoore在1965年的一个预言,当时他看到因特尔公司做的几款芯片,觉得18到24个月可以把晶体管体积缩小一半,个数可以翻一番,运算处理能力能翻一倍。没想到这么一个简单的预言成真了,下面几十年一直按这个节奏往前走,成为了摩尔定律。
很多专家学者对此次人工智能浪潮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次人工智能浪潮能引起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逐渐开始在保险,金融等领域开始渗透,在未来健康医疗、交通出行、销售消费、金融服务、媒介娱乐、生产制造,到能源、石油、农业、政府……所有垂直产业都将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受益,那么我们现在讲的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
人工智能是什么?
在60年代,AI研究人员认为人工智能是一台通用机器人,它拥有模仿智能的特征,懂得使用语言,懂得形成抽象概念,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推理,它可以解决人类现存问题。由于理念、技术和数据的限制,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信息表示、问题解决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不同领域发展缓慢。
80年代,AI研究人员转移方向,认为人工智能对事物的推理能力比抽象能力更重要,机器为了获得真正的智能,机器必须具有躯体,它需要感知、移动、生存,与这个世界交互。为了积累更多推理能力,AI研究人员开发出专家系统,它能够依据一组从专门知识中推演出的逻辑规则在某一特定领域回答或解决问题。
1997年,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在国际象棋领域完胜整个人类代表卡斯帕罗夫;相隔20年,Google的AlphaGo在围棋领域完胜整个人类代表柯洁。划时代的事件使大部分AI研究人员确信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降临。
可能大家觉得国际象棋和围棋好像没什么区别,其实两者的难度不在同一个级别。国际象棋走法的可能性虽多,但棋盘的大小和每颗棋子规则则大大限制了赢的可能性。深蓝可以通过蛮力看到所有的可能性,而且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基本上就可以搞定。相比国际象棋,围棋很不一样。围棋布局走法的可能性可能要比宇宙中的原子数量还多,几十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都搞不定,所以机器下围棋想赢非常困难,包括围棋专家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们也纷纷断言:计算机要在围棋领域战胜人类棋手,还要再等100年。结果机器真的做到了,并据说AlphaGo拥有围棋十几段的实力(目前围棋棋手最高是9段)。
那么深蓝和AlphaGo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简单点说,深蓝的代码是研究人员编程的,知识和经验也是研究人员传授的,所以可以认为与卡斯帕罗夫对战的深蓝的背后还是人类,只不过它的运算能力比人类更强,更少失误。而AlphaGo的代码是自我更新的,知识和经验是自我训练出来的。与深蓝不一样的是,AlphaGo拥有两颗大脑,一颗负责预测落子的最佳概率,一颗做整体的局面判断,通过两颗大脑的协同工作,它能够判断出未来几十步的胜率大小。所以与柯洁对战的AlphaGo的背后是通过十几万盘的海量训练后,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
这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人工智能会思考并解决所有问题”、“人工智能会抢走人类的大部分工作!”“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那么已来临的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
人工智能目前有两个定义,分别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普通群众所遐想的人工智能属于强人工智能,它属于通用型机器人,也就是60年代AI研究人员提出的理念。它能够和人类一样对世界进行感知和交互,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对所有领域进行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强人工智能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1)存在不确定因素时进行推理,使用策略,解决问题,制定决策的能力
2)知识表示的能力,包括常识性知识的表示能力
3)规划能力
4)学习能力
5)使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6)将上述能力整合起来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
这些能力在常人看来都很简单,因为自己都具备着;但由于技术的限制,计算机很难具备以上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人工智能很难达到常人思考的水平。
由于技术未成熟,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还达不到大众所遐想的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限制领域人工智能或应用型人工智能,指的是专注于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人工智能,例如AlphaGo,它自身的数学模型只能解决围棋领域的问题,可以说它是一个非常狭小领域问题的专家系统,以及它很难扩展到稍微宽广一些的知识领域,例如如何通过一盘棋表达出自己的性格和灵魂。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在能力上存在着巨大鸿沟,弱人工智能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跨领域推理
2)拥有抽象能力
3)“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4)拥有常识
5)拥有审美能力
6)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
(本文来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微信公众号)
Comments
Something to say?
Log in or Sign up for free